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Management (Electronic Version)
CN 11-9368/R
ISSN 2096-2940
导航切换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首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本期目次
过刊浏览
指南共识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专家共识编写组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26-60.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4
摘要
PDF (1653KB) 451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通过激活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彻底改变了多种癌症的治疗策略,包括多种消化道肿瘤。然而,ICI导致的不良反应累及多器官和系统,威胁抗肿瘤疗效带来的生存获益。《中国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3年版)》聚焦于消化道肿瘤,针对消化道肿瘤不同免疫联合治疗模式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消化道肿瘤常见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诊疗提供管理建议。
2022年度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翟建宁, 王晰程, 武爱文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1
): 7-17.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1-02
摘要
PDF (1021KB) 2309
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已经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近些年来,结直肠癌持续上升的发病率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治疗手段在不断地进步,但是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这需要持续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模式。结直肠癌的治疗可分为围手术期治疗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在围手术期治疗中,从传统开腹手术发展到腹腔镜辅助或机器人辅助手术,这种技术的进步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和生存预后。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预后,全程新辅助治疗的推广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微卫星不稳定型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器官保留率,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虽然化疗和靶向药物的进步使得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其整体疗效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因此,无论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还是转移性结直肠癌,均需更多的研究以探索和验证结直肠癌新的治疗模式,才能不断地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回顾并介绍2022年度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妇科肿瘤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1
): 24-37.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1-04
摘要
PDF (1054KB) 2291
2023年度前列腺癌诊疗研究进展
郝文哲, 陈东, 卢宁宁, 韩苏军, 司占南, 杨飞亚, 李文卓, 宋刚, 邢念增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 10 (
2
): 28-45.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4.02-04
摘要
PDF (1193KB) 2284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2位。虽然中国PC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P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方面,PC靶向穿刺、人工智能肿瘤评估及疗效预测是重要方向 ;治疗方面,Hood技术、机器人辅助下单孔根治性PC切除术及放射引导手术改善了患者预后 ;内分泌治疗在不同分层的患者中显示出良好临床获益 ;免疫治疗为PC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大分割放射治疗等放射治疗新技术在PC的治疗方面得到越来越多地运用。但仍亟待探索新的诊
断和治疗方式。本文将回顾2023年度PC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旨在为PC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选择。
2022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
王裕新, 潘凯枫, 李文庆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 10 (
3
): 1-16.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4.03-01
摘要
PDF (1406KB) 2030
2024年4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临床医师癌症杂志》(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发布了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面阐述了2022年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发病、死亡与疾病负担情况,描述了其中20个地区10种主要癌症的地理分布差异,同时根据2022年的发病与死亡数据预测了2050年全球癌症疾病负担。基于我国癌症流行现状及防治目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团队对该报告进行了整理与解读。
空间多组学技术进展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谢意, 郏科人, 陈杨, 沈琳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74-81.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12
摘要
PDF (1105KB) 1980
空间多组学技术包括空间转录组学、空间蛋白质组学和空间代谢组学等技术。相较于传统测序和单细胞组学,空间多组学保留了重要的分子空间位置,多维度揭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功能状态。在肿瘤学领域,空间多组学技术能将肿瘤细胞及其间质二维结构分辨至细胞以及亚细胞水平。空间多组学技术将推动抗肿瘤药物精准选择、给药方式优化、治疗反应监测以及耐药机制探索等多个研究方向,辅助肿瘤精准诊疗。本文概述了空间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对空间多组学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各类方法的代表性技术手段及检测原理。列举了空间多组学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及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非手术治疗进展
吴一晨, 吴飞, 陈佳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4
): 15-20.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4-04
摘要
PDF (1078KB) 1897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来自皮肤基底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Hedgehog信号通路异常激活、TP53等基因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特殊部位、皮损泛发及转移性BCC,需要非手术治疗作为重要补充甚至首选方案。非手术治疗包括以Hedgehog通路抑制剂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光动力治疗、放疗、电化学治疗等。
2022年度卵巢癌诊治进展
郭勤浩, 吴小华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110-118.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9
摘要
PDF (1190KB) 1840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近年来,随着手术理念和技巧的改善、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新型药物的发展,卵巢癌的治疗模式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手术、化疗和维持治疗在内的全程管理体系。卵巢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是基于目前精准医学的背景及分子分型等热点提出的新概念,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订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总结了2022年卵巢癌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并对卵巢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更好地指导卵巢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肺癌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耐药机制
薛超, 杨凡, 管莎莎, 千年松, 李方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4
): 105-113.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4-19
摘要
PDF (1120KB) 1537
近年来,针对肺癌的治疗药物不断更新进步,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通过降低对免疫细胞的抑制、增强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抗肿瘤治疗效果,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表现出的免疫耐药阻碍了其发挥更好的疗效。明确免疫耐药的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对策也是如今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PD-1/PD-L1抑制剂的基本作用以及免疫耐药的肿瘤内外机制,旨在推动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64-77.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7
摘要
PDF (1228KB) 1458
太赫兹技术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
刘金鑫, 商冠宁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4
): 10-14.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4-03
摘要
PDF (1072KB) 1448
太赫兹是当下研究的焦点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电子通信、材料研发等领域。太赫兹波凭借其低电离性、非侵入性和特征谱系,为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象及相互作用的检测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手段。近年来,皮肤肿瘤检查与诊断愈发趋近无损伤化,使得其对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要求进一步提升。太赫兹波具有对细胞间质水含量的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的空间分辨率,且其透射深度与皮肤厚度适配,从而展现出其在皮肤相关疾病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太赫兹技术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总结其最新发展,指出局限性并阐述其未来展望。
2022年度胃癌治疗进展
谢通, 王雅坤, 沈琳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1
): 1-6.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1-01
摘要
PDF (986KB) 1359
2022年度胃癌治疗进展继续围绕精准靶向、免疫治疗展开。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继续确认其在一线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外,双免治疗和新型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的探索也进一步深入。同时,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前移至一线,新型的药物和联合治疗方式也开始斩获新的数据,如何达到“去化疗”成为HER-2阳性胃癌领域的下一目标。其他特殊人群例如Claudin 18.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等,也都开始崭露头角。整体而言,2022年胃癌临床治疗朝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前进。
2022年度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李梦洁, 黄鼎智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1
): 18-23.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1-03
摘要
PDF (947KB) 1328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等特点。长期以来,SCLC的治疗方式有限,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仍然是广泛期SCLC标准一线治疗的基础。尽管初期对放化疗敏感,但大部分患者易在短时间内复发或耐药,5年生存率极低。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打破了SCLC治疗的瓶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高了SCLC患者的生存率;在探索SCLC二线及后线治疗过程中,δ样配体3特异性双抗、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逐渐崭露头角,为SCLC后线治疗带来新的进步。本文将盘点2022年度SCLC治疗的临床进展。
《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年鉴》解读
王文娜, 李俏, 兰波, 马飞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23-29.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05
摘要
PDF (1081KB) 1272
GLOBOCAN 2020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亦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并呈逐渐上升趋势。为推动我国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以及国家和区域质量控制(以下简称质控)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于2021年伊始,组织国内150余名乳腺癌诊治领域专家,编撰《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年鉴(2021)》,年鉴每年持续更新,2021版和2022版已在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年鉴对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诊疗现状、国家及区域乳腺癌诊疗质控建设现状、工作成果以及乳腺癌学科建设与诊疗能力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更新,致力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标准参考工具书,为国家乳腺癌防控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国范围内乳腺癌诊疗水平的均质化,推动我国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大幅提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年鉴的重要意义价值及基本框架内容进行解读。
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67-98.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6
摘要
PDF (1614KB) 1255
遗传性消化系肿瘤诊疗进展
王士博, 张楠楠, 高先春, 闫君雅, 聂勇战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12-18.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3
摘要
PDF (1152KB) 1163
遗传因素是导致消化系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是遗传性消化系肿瘤的主要发病原因,患者呈家族聚集性发病。遗传性消化系肿瘤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和预防尚无理想的措施。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遗传性消化系肿瘤筛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总结目前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挑战,以期对未来遗传性消化系肿瘤诊疗模式提供新的见解。
日间治疗模式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特点与管理情况回顾性研究
郑艳群, 王闫飞, 王丹, 张红, 李秋钰, 刘钟芬, 刘巍, 薛冬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85-92.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9
摘要
PDF (1181KB) 1127
目的
了解日间治疗模式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管理情况,为医院管理日间肿瘤合并VTE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170例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数比例为1.93∶1,中位年龄59.0(54.0~65.0)岁。患者主要来源于北京(32.95%)及其周边华北、东北地区。原发肿瘤前4位为消化道肿瘤67例(39.4%)、肺癌53例(31.2%)、淋巴瘤23例(13.5%)及乳腺癌12例(7.1%)。患者确诊VTE的时间在肿瘤确诊后中位时间55(16.5~221.5)d,98例(57.6%)患者VTE确诊于肿瘤确诊后半年内。VTE患者中肺栓塞患者22例(12.6%),深静脉血栓患者155例(91.2%),浅静脉血栓患者1例(0.6%)。应用Caprini评分、Padua评分、Khorana评分对患者进行回顾性VTE风险评估,中高危患者分别占96.5%、18.2%与30.0%,提示现有评分工具对于预测日间肿瘤患者VTE风险存在不足。
结论
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恶性肿瘤的VTE规范防治应引起肿瘤医生的重视。
国家癌症中心病理科乳腺癌规范化质量控制工作经验总结
郭嫦媛, 薛学敏, 郭蕾, 袁培, 王冰凝, 郑波, 李琳, 李卓, 董林, 凌云, 穆嘉莉, 宋艳, 周全, 郑闪, 应建明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30-35.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06
摘要
PDF (1460KB) 1123
女性乳腺癌是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的第一大原因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五大原因。随着中国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普及,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目前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但不同地区间诊断和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临床乳腺癌治疗决策高度依赖于病理诊断所提供的各项指标,包括组织学类型、分级、肿瘤体积、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切缘情况、激素受体,以及遗传学改变等。因此,病理科医生需要提供一份规范且准确的病理报告,协助临床医生制订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存预后和生存质量。然而,病理诊断工作环节较多,从乳腺癌标本送检、接收、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基因检测、医生阅片到最后病理资料归档,均可影响到乳腺癌最终的病理诊断;并且流程环节越靠前,对后续诊断的影响越大,可弥补性越低。而乳腺癌质量控制(以下简称质控)的目的,就是保证这些病理诊断工作环节标准规范地运行。因此,本文总结国家癌症中心病理科乳腺癌质控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乳腺癌标本在接收、固定、取材、制片、诊断、格式化报告、信息化管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乳腺癌单病种病理诊断能力验证计划实施等方面的质控要点,以期为我国乳腺癌病理质控工作提供借鉴。
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庆市两江新区胃癌筛查的意义探索
杜敏玮, 汪娅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1
): 63-67.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1-10
摘要
PDF (1057KB) 1105
目的
分析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重庆市两江新区胃癌筛查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2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胃癌筛查的1683例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结果分类为胃癌、癌前状态与非萎缩性胃炎,比较不同胃镜报告研究对象的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与NLR,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其对胃癌的预测价值。
结果
根据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结果,全部1683例研究对象共有1066例(63.3%)属于胃癌低风险(0~11分),525例(31.2%)属于胃癌中风险(12~16分),92例(5.5%)属于胃癌高风险(17~23分)。全部研究对象均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共发现50例(3.0%)胃癌,845例(50.2%)癌前状态,788例(46.8%)非萎缩性胃炎,秩和检验结果表明胃癌的检出率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逐步升高,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Z=123.726,P<0.001)。胃癌患者的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NLR均显著高于癌前状态患者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P<0.05),癌前状态患者的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NLR显著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和NLR对胃癌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其中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的AUC更高,且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联合NLR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AUC>0.8)。
结论
李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与NLR对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胃癌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者联合后能提高对胃癌的预测价值。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31-63.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6
摘要
PDF (1412KB) 1050
HER-2
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梅影, 李文欢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82-87.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13
摘要
PDF (1111KB) 1003
近年来,研究者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了多种激活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
)突变。临床前及临床数据表明
HER-2
突变具有致癌驱动作用、与药物耐药性相关,也是某些抗HER-2治疗的靶点。目前,诸多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抗HER-2治疗在
HER-2
突变乳腺癌中的疗效,试验结果或可为该部分人群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食管癌相关炎症机制与食管癌抗炎疗法的研究进展
陈昭光, 杨帆, 千年松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129-138.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11
摘要
PDF (1169KB) 1000
食管癌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癌症,炎症通过各种机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讨论了食管癌相关炎症如何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包括热源性炎症、食管炎症及巴雷特食管、肥胖所致的全身炎症、吸烟/饮酒/慢性炎症刺激、食管微生物失调诱导炎症、炎症信号通路和炎性介质的激活、炎症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并讨论了抗炎与靶向抗炎在食管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就食管癌而言,这些领域的进展有望为这种致命疾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结果。
肛门上皮内瘤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49-56.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09
摘要
PDF (1067KB) 998
肛门上皮内瘤变(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IN)是肛门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二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高分辨率肛门镜(high-resolution anoscopy,HRA)检查、肛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等是其重要检查手段。与较为完善的宫颈癌筛查体系不同,全球范围内AIN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开展时间总体尚短,国内外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治标准尚未统一。近年,国际专业机构相继推出HPV感染相关肛门生殖道病变诊治、HRA筛查等共识。然而,临床中对于AIN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多误区,对其诊治缺乏清晰的统一认知,导致大量漏诊误诊。本共识基于现有国外指南和中国国内现状,立足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AIN的命名、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等进行全面总结,以期进一步规范AIN诊治和综合管理,从而降低肛门癌的发生。
放射治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进展
杨家璇, 高麟芮, 肖泽芬, 刘文扬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1-10.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1
摘要
PDF (1207KB) 997
食管癌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因此综合治疗中的各个手段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除了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术前放疗、术后辅助放疗以及不可切除食管癌的根治性放疗等标准治疗模式之外,放疗在当前的综合治疗模式下逐渐展现出更多的作用,机制也日趋复杂。本文将就食管癌综合治疗中放疗作用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按照不同分期展开,包括放疗在早期食管癌中与内镜下治疗联合应用;在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中,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用于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并且在器官保留方面进行了根治性放疗加挽救治疗的初步探索;以及放疗在复发/转移性食管癌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等内容。今后,应基于更加紧密的多学科协作,结合新理念、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食管癌精准放疗的个体化水平。
2022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免疫治疗毒性管理指南解读
张哲宁, 谢通, 沈琳, 彭智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99-103.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7
摘要
PDF (1113KB) 989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免疫治疗应用患者人群的迅速扩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报道,免疫治疗毒性的管理也愈发成为肿瘤临床诊治的重点问题。时隔5年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发布了第2版免疫治疗毒性管理指南,对现有证据进行了梳理和更新。本文基于新版指南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对2022版指南的亮点、不足之处以及理念上的转变予以讨论。
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内科视角
焦曦, 鲁智豪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2
): 11-19.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2-02
摘要
PDF (1236KB) 988
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生存率不足30%。目前食管癌综合治疗手段包括以手术、围手术期化疗、根治性放化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疗法,其中内科药物治疗在食管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多项研究对药物治疗策略及其如何与其他治疗手段合理搭配开展了相关探索,但是最佳治疗模式及用药策略仍有较大争议。本文将从内科视角阐述多学科综合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挑战作出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从经典视角到免疫微环境视角
刘芳岑, 邱毓灵, 王琴, 韦笑, 李琳, 吴楠蝶, 李茹恬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26-30.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5
摘要
PDF (1106KB) 96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作为GIST的一线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且能减少复发和转移,其耐药是GIST患者面临的最主要的临床挑战之一。本综述旨在阐述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并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阐述伊马替尼耐药型GIST的特点,为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和联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张芜湖, 秦毅, 徐晓武, 虞先濬, 陈洁, 吉顺荣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19-25.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04
摘要
PDF (1097KB) 945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是一类较为罕见、高度异质性的肿瘤,近60%的患者在确诊时伴有肝转移。pNETs肝转移病情复杂,预后较差,因此本文概述了pNETs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策略,并回顾了领域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希望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早期识别肝转移风险并制定最佳治疗策略。在pNETs肝转移的基础研究领域,进展主要集中于上皮-间质转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及二代测序揭示的一系列分子事件。在pNETs肝转移的临床研究领域,主要焦点在于预测肝转移的风险和预后。未来,随着二代测序、单细胞测序及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加速我们对pNETs肝转移的认识和研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从机制到治疗: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和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胡少博, 陈莹莹, 谭煌英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 8 (
3
): 150-154.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2.03-21
摘要
PDF (1068KB) 944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autoimmune atrophic gastritis,AAG)是一种局限于胃底、胃体黏膜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合并或继发多种疾病,其中包括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NETs)。1型g-NETs是在AAG发病基础上引起肠嗜铬样(enterochromaffin-like,ECL)细胞系列增生而导致的一种生长缓慢但易复发的罕见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生对疾病意识的提高,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从AAG和1型g-NET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 9 (
3
): 41-48. doi:
https://doi.org/10.12151/JMCM.2023.03-08
摘要
PDF (1148KB) 926
结合我国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本指南推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核酸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并采用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经临床验证可用于初筛的HPV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用于不具备HPV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当条件成熟后,采用基于HPV核酸检测的筛查方法。联合筛查用于医疗卫生资源充足地区、机会性筛查人群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25岁女性为筛查起始年龄,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1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或每3年1次细胞学检查。65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可终止筛查。对不同特殊人群提出相应的筛查方案。